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章 不辞而别 (第2/8页)
学,处于教学一线的几十名教职工,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,焕发出勃勃生机,受他们的影响,学校两千余名师生的思想空前活跃,对社会上每一天发生的新鲜事都充满了好奇与期待。 学校cao场旁边,长长的阅报栏跟前,每天晚饭后都会聚集很多读报人,其中既有老师,学生其实占了绝大多数,他们如饥似渴地从报纸上了解国家政策和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新闻。 和许多同学一样,周建平也被徐迟的报告文学《哥德巴赫猜想》激励的热血沸腾,但是,他又会冷静下来,在阅报栏跟前既关注政策性新闻,又对诸如“何必千军万马挤独木桥”、“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条”这样的文章感兴趣。 升学考试后,残酷的现实降临,低得出奇的升学率,让周建平和超过百分之九十的高中毕业生成了落榜者,因为家里太穷,回校复读是他根本不敢想象的事。接下来,回乡务农这个更加严酷的现实就在前面等着他。 “像父辈一样把自己圈在那一亩三分地上?那简直太可怕了!”想到这个问题,周建平不寒而栗。 “报纸上说现在很多政策已经放宽了,外面的城乡早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,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还死守那一亩三分地,实在有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!”周建平心里感叹道。 然而,自己的家乡元坝村,连广播都没有,大队支部倒是有报纸,全村人又有几个识字的呢?他们能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的nongnong暖意吗? 带着高考落榜的遗憾和对现状的无奈,周建平回到村里,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,他得和社员们一样下地干活。那时正值夏秋季节,烈日的暴晒,繁重的劳动,生产队那些没完没了的农活,让周建平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